食物加工是一种专业技术。现代人理解的食物加工,是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比如用小麦经过碾磨,筛选,加料搅拌,成型烘干,成为饼干,就是食品加工的一个典型例子。
一、传统食物加工举例
人类食物加工历史悠久。周朝时,中国人就发明了用黄豆、小麦等发酵制作酱的工艺。先民们发现,酱存放久了,表面便会出现一层汁液,这种汁味道更好,便改进制酱工艺,专门来生产这种汁液,这就是最早的酱油。西汉时(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我国各地普遍酿制酱油,那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听说过酱油
▲古代酿醋(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我国还是世界上酿醋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有了醋的文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专门酿醋的作坊;到汉代,醋开始普遍生产;南北朝时,食醋产量和销量都已很大。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544年)《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曾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从上古到北魏时期的制醋经验和成就,共收载了22种制醋方法,这也是人类历史中对粮食酿造醋的最早记载。
世界各国均有自己的食品传统加工方式,这些工艺都是人类适应自然而发明的。笔者曾先后在欧洲、美洲、南美洲、非洲和亚洲多国考察,现场了解到他们的食品加工方式,并现场品尝了他们的不少产品。一些技术还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产物,如酒、醋、酱油、奶酪、烤馕、面包等加工,但对于主食的加工,各国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法食物加工举例
酱油 加工原料为大豆和麦麸。传统酱油的制作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大豆浸泡脱脂,采用洒水方式使其吸水,其洒水量为脱脂大豆重量的1.2到1.3倍;
2、浸渍后进行蒸煮,然后迅速冷却;
3、小麦精选之后焙炒并破碎、压碎;
4、将蒸煮的脱脂大豆和破碎的小麦,按大致相同的容量进行混合;
5、接种曲菌进行制曲;
6、将食盐水放入罐中,再加入制好的曲菌进行发酵;
7、将曲子放入食盐水中发酵后的物质称为酱醪;
8、浸出淋油获得酱油。
在曲菌孢子发芽阶段,温度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升温是依靠阳光暴晒完成的,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比较辛苦。浸出淋油将前次生产留下酱油人工加热,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缸底把生酱油,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
▲酱油制作(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米酒 米酒酿造包括以下步骤:
1、将糯米清洗干净后在水中浸泡;
2、将浸泡后的糯米以1∶1~1∶3的比例掺兑白糯米后蒸熟并冷却;
3、以糯米、酒曲的重量比为100:0.6的比例加入酒曲发酵;
4、产品调配后进行灌装。
由于米酒酿造工艺中采用糯米作为原料,所生产出来的米酒具有明艳的色泽。糯米的保健养生功效,更使得本工艺所生产出的米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做好米酒的前提是要有好的酒曲,米酒要在30度左右发酵,所以制作米酒要选择夏天或冬天(需要加温)季节。
▲米酒做成的食物(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食醋 古代又称为醯、酢、苦酒等。传统制法以小米、地瓜为主要原料,或用优质糯米。辅料包括麸皮、稻壳、食盐、食糖等。以米醋原料为例,糯米1000kg、麸皮1700kg、稻壳940kg、酒曲4kg、麦曲60kg、食盐40kg、食糖12kg。其主要工艺为:糯米→浸泡→蒸煮→酒曲→酒发酵→麸皮、稻壳→醋发酵→加盐→陈酿→淋醋→煎醋→成品。然后捞出放入箩筐,用清水反复冲洗。沥干后蒸煮,要求熟透,不焦、不粘、不夹生。蒸饭取出后用凉水冲淋冷却,冬季至30℃,夏季25℃,拌匀后装缸,再用泥盖封缸发酵。
我国传统的酿造醋,是以粮食为原料的,是通过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的,其营养价值和香醇味远远超过当前的配制食醋。香醋以镇江香醋为代表,是我国江南地区的名醋,具有色、香、酸、醇、浓等特点。
▲食醋(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酱菜咸菜、榨菜、酸菜、糖蒜、酱菜等都是餐桌上的必备品,对于这些食品的加工,农家原本都会采用,主要原料就是来自农田的主要蔬菜以十字花科、百合科和菊科的一些蔬菜等,辅料是盐、醋或糖,所采用的工艺主要是腌制或微生物发酵过程。
做好的酱菜,原料来源很重要。北京著名的“六必居”酱园,为保证产品质量,参照古代酿酒的规范,提出“六必须”,即“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瓷必良、火候必得”该店400年来经久不衰与其独特生产工艺有极大关系,根据季节的变化、不同的品种采取不同的工艺,使其每个品种都有独特口味,如咸胚研制就有:干腌法、干压腌法、卤腌法、漂腌法、曝腌法、乳酸发酵法。由于辅料不同,分为酱曲菜、甜酱渍菜、黄酱渍菜、甜酱黄酱渍菜、甜酱酱油渍菜、黄酱酱油渍菜及酱汁渍菜7类。
▲酱菜(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黄酱 先把黄豆用温水浸泡透,上屉蒸熟。而后把黄豆拌上白面,放在碾子上碾碎,随后把碾碎,随后把碾碎的黄豆,放进模子里,上盖净布,人工踩硬。然后从模子里取出,用力拉成三条,用刀切成长方块,码放在木架上,用席箔包封严,促其发酵。发酵后,不断用刷子把席箔上生出的白毛刷去。约经过20多天时发酵,酱料才能制成。把酱料放入大缸中,适量加盐、加水,再用水把硬块酱料浸泡稀软。此后按时用木耙在大缸里上下翻动,使其再发酵。经过一个伏天,黄酱才制成。
▲黄酱(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腊肉腊肉即腊月间腌制的熏肉。临冬猪肥,一些地方的农民宰杀年猪,利用腌熏二法,保证在开春之前的肉食供应。在没有冷藏方法的时代,腌熏风干,是最佳储肉方法。四川人家家户户会做腊肉,一次制作可以吃到来年。根据口味不同,将宰杀的鲜土猪肉加盐、白酒、五香粉、辣椒等物进行腌制。以前四川各地乡民山民家中均烧柴灶,灶上备有挂架,利用灶口余温温水,进入腊月以后,将腌制好的肉挂在灶口的挂架上,利用灶内的青烟上升去熏制,这样事半功倍。有的乡民还往灶中加入柏丫,桔皮,柚子壳等物,以此熏入特殊香味口感。熏制时,还需自制熏笼一处,火烤腌熏,比较繁琐。好的腊肉外表颜色金黄,内里红白分明,颜色鲜亮。有的地方将腌制好的肉直接高处风干,不经过烟熏,成品是风干肉。
▲熏腊肉(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三、现代食物加工举例
现代食品加工是工业化以后的事,率先由工业化国家发起,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加工增值比例可达2~4:1。在工业革命后期,欧洲已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技术体系。20世纪70年代,由于自动控制和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实现了联合,扩大了生产规模,开始向跨国公司发展;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90年代,现代食品加工的质量与安全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讨论的热门话题——毕竟人类的肠胃适应不了工业化过程中添加的各类化学物质。
下面就以欧美等国家为例,简要介绍一下现代食品加工产业现状:
1、法国 :
农产品加工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平均每年增加11.5%。该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其工业产值的20.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从业人数占其工业从业人数的20%。法国食品加工业主要是肉类加工,占全部加工业比重的23.4%;其次是奶类加工,占20.7%;饮料和葡萄酒为13.8%;面包、制糖、巧克力等食品占28.5%。近年来,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2015年新创造就业岗位4332个,总就业人数44万多人。
2、德国 :
食品行业生产的品种最为齐全和多样化。三分之二的德国食品公司在市场上投放2000多种新产品。德国也是世界上食品加工业大国,其著名的德国啤酒市场占有率很高,差不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啤酒,有老啤、黑啤、比尔森啤、小麦啤酒等等。德国艾德卡公司是德国最大的食品零售商和批发商,成立于1898年,总部位于德国汉堡,拥有超过12,600个零售网点,经营超市、大卖场、折扣商店、药店、食品加工厂和酒厂、出版社等,其核心业务是全面覆盖的超级市场业务,由自身的零售商经营。
3、日本:
食品加工业也很发达,以大米加工为了。日本有先进的陶瓷辊碾米机,其开糙效果及耐磨性等均大大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砂辊碾米机。日本白米抛光技术采用软抛光工艺,利用过热蒸汽或饱和蒸汽对米粒表面进行短时间加热,以确保米粒表面淀粉真正胶质化,形成薄膜包裹住米粒,使米粒具有永久性的蜡质光泽。用这种工艺设备加工大米,抛光效果好,耐储存,适合各种品质稻谷的加工,正品率相当高。日本的现代化大米加工均拥有计算机中央控制室,实现了大米加工精度、产量的自动调节和控制。
4、美国:
在有些专家眼里,美国代表着现代食品加工的最高境界,全球十大著名的食品公司中,有7家是美国人创办的,分别为雀巢、嘉吉、百事、卡夫、玛氏、可口可乐、泰森。泰森是美国鸡肉第一品牌,是全球最大的鸡肉、牛肉、猪肉供应商和诸多品牌的深加工及方便食品的生产商,在美国鸡肉市场占有率为25%。美国农产品加工号称大而专、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高。稻米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精米、预煮米和即食食品,稻壳用作燃料转化能源,米糠主要由专业公司生产米糠油或饲料。畜禽屠宰加工除进行肉及肉制品加工外,骨、血、皮、毛等副产物还被普遍用于生物医药、食品添加剂、饲料等的加工。美国是玉米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美国大豆主要加工产品为大豆粉和豆油,年产大豆粉3400万吨,大豆油820万吨。用大豆粉再加工成食品、饲料及其他医用、化工等产品。美国马铃薯薯条在其国内销售收入达20亿美元。
5、中国:
我国食品工业起步较晚,居民的食品消费一直以直接的农产品消费为主。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引进食品工业设备;进入21世纪,我国在政策上逐渐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加大了对食品工业科技研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使得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表现出平稳、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其产值早已超过了6亿农民的农业收入的总和——我国农业的GDP总规模约6万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食品加工领域涵盖乳制品、调味品、水果制品、酒类、淀粉及其制品、膨化食品、糖果制品、饮料、休闲小食品、水产品、禽蛋制品、面制品、豆制品、米制品、薯制品、蔬菜制品(含脱水蔬菜)等一系列领域,人们在超市上发现大量的加工食品就与我国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有关。
四、食物保质期
不论动物性还是植物性食物,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变质。有的发霉结块,有的腐败发臭,有的腐烂变酸,有的发臊变味。
引起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
一是微生物的作用。环境中无处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极易被微生物感染。只要温度适宜,微生物就生长繁殖,就会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其自身需要。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分子量极小的物质,最终分解成肽类和有机酸。此时,食物就会发生氨臭味及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及弹性,并使颜色异常;
二是酶的作用。动物性食物中存在多种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分解成多种成分。日常所见的饭发馊、水果腐烂,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所致的发酵过程造成的;
三是食物的化学反应,油脂的分子式中有不饱和的键,这种键很不稳定,很容易被氧化,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氧化后的油脂有怪味,颜色发生变化,如肥肉也由白色变黄。
变质的食物不仅外观发生变化,失去原有食物的色、香、味品质,营养价值下降,还会含有相应的毒素危害人体健康。这就迫切需要,在食品加工中,要预防运输或储存中的食物变质问题。食品能否安全入口?消费者本能的反应是看保质期。
2011年5月,卫生部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对保质期的最新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食品的保质期是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验室数据等因素确定的。在制定食品保质期前,需要对食品进行微生物试验、理化试验及感官检查等客观的质量变化分析。在进行微生物试验时,常要检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由于食品不洁引起的肠胃疾病或食物中毒等,大都与相关微生物超标有关。一般地,在食品安全期内,食物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当然,如果商家修改保质期,或采用非常手段让食物不变质,这是需要另当别论的。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科学的历程」,搜索「kexuedelicheng」即可关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