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修道登仙者,除非隐遁于山林,否则就需在凡尘中历炼。在历炼的过程中,是必须隐晦形迹,勿为人所知,因此,这些剑侠通常以书生、门子、店老人、商人妻、缝纫女、丫环婢女的身份作掩护,轻易不肯泄露形藏,而一旦为人所知,必然飘然远走,李白〈侠客行〉诗中所说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就是最佳写照。
道教的思想是与传统儒家大相径庭。从儒家的角度视之,是完全不符合理性及道德规范,如聂隐娘的尼姑师父,教导聂隐娘行刺杀任务时,不能手软心软,最好先将孩童杀掉;而〈贾人妻〉为了掩饰形藏,竟下狠心毒手,杀害自己的孩子,“恩爱害道,譬如毒药”。这些剑侠的行事原则,是与儒家格格难入的,偏偏他们又拥有超乎一般人的特殊能力,因此也多为人所担心、惧怕。
唐代中叶以后,文学性浓厚的剑侠大量出现,这也与当时藩镇作乱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藩镇与朝廷多有龃龉,彼此又相互攻伐,稍有冲突,便派遣刺客行刺,聂隐娘和红线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在这背景下的产物。
由于剑侠的行事诡秘,往往不按牌理出牌,但又拥有超卓的能力,在又爱又惧的心理下,就有李德裕的〈豪侠论〉对剑侠提出省思,提出了“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的论点,企图以儒家的“仁义”对剑侠加以规范,尤其是对一些违背君父之命的刺客,大加挞伐,这就逐渐为后世符合儒家忠义思想的“义侠”开了先河,侠客逐步归正,这也是侠客的形象从负面开始转为正面的转捩点。